CCMTV私人医生 > 学习园地 > 保健要点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1980年在全国14省市调查糖尿病患病率为0.8%,2002年上升到4.5%,2007-2008年为9.7%,最近2013年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 11.6%;同时糖尿病的后备军-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50.1%: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大流行,这些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及慢性肾病等,将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相当沉重的负担。

 为什么糖尿病患病率会在这么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增加,这其中既有饮食结构改变造成总热量摄入增加、又包括城市、城镇化带来的体力活动减少,同时老龄化、肥胖等因素都参与其中,但是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发生,甚至并发症发生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

 大家是否还记得《中国达人秀》里有一个四老天鹅组合,他们都是晚期肿瘤患者,但是乐观的心态让他们能笑对人生,他们虽然身体有疾病,但是他们是健康的;与此相反,我们经常能看到那些所谓公众人物,他们外表光鲜,但是吸毒、酒驾、裸照、出轨的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并不缺乏物质上的享受,只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二、心理因素与血糖控制

 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昨夜失眠,今天去检测血糖就要比平时高一些;这段时间工作紧张,或者生活中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血糖就控制得不好。这在医学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人体内存在一个精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就会影响到血糖控制。

 当人处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因而血糖就不稳定。

 三、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在刚开始时得知糖尿病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时,容易出现焦虑心理,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失眠、烦躁、情绪低落等消极情绪。

 (二)放弃心理: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对饮食、运动治疗都不坚持,有的病人治疗刚有好转就不再坚持服药或控制饮食。这类病人缺乏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三)抑郁心理: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心、脑、肾、眼等相关慢性并发症发生,会使产生明显负性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抑郁、悲观。而长期抑郁心理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四、糖尿病患者如何调整心理

 一是正视现实:既然发生糖尿病,应该正视现实,与医生积极配合,制定好自己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方案,多看相关科普书籍同时积极参加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只有对自己疾病更多了解,才不会畏惧或害怕。

 二是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我们能像水库泄洪那样,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则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正视现实同时,有意识地找知心朋友诉诉苦、参加群体性活动、跳跳广场舞都是很好的宣泄情绪方式。

 三是学会放弃: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糖尿病治疗基石是饮食控制加体育锻炼,这就意味着必须和原来的生活方式说再见,放弃山珍海味,放弃烟酒等嗜好,增加运动量,有舍才有得。

 四是树立信心:糖尿病是慢性病,现在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可防可控,糖尿病患者应该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准备,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要与医生积极配合。

 我们常说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血糖,需要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挥作用,但千万不要忘了心理治疗,她贯穿糖尿病预防、治疗、控制等各个方面,是我们血糖控制的“第六架马车”、健康生活,从“心”开始。

作者:林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治医师

来源:好大夫在线

分享到:
5

扫描关注更多信息

CCMTV私人医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