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TV私人医生 > 学习园地 > 病友档案

  赵某,41岁,男,反复口干多饮10余年,双足出现水泡1日入院。患者被诊为1型糖尿病十余年,一直予胰岛素治疗。因饮食无度,血糖控制差,反复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病程中逐渐出现视物模糊,下肢水肿,小便泡沫尿,足部冷痛、麻木不仁导致无法入眠等症状。1天前,患者晨起后突然发现床单有水渍,继而足部出现数个水泡,皮温略低,伴有疼痛,遂来我院门诊。刻诊:双足表面多处水泡,数个溃破,皮温偏低,凹陷性水肿。查体:BMI:20.78 BP:130/70mmHg,T:39.2℃,神志清晰,精神萎软,下肢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大拇趾背部振动觉、针刺觉(-),10g细丝触觉消失,双侧膝反射均未引出。舌红苔薄,根稍腻,脉细弦。血管超声:双侧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眼底检查: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IV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约15 %在其一生中会发生足溃疡。近年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也日益增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瘙痒,下肢趾端疼痛、怕冷、皮肤苍白或发绀、肢端凉、水肿或干枯、颜色变暗、病足麻木及感觉迟钝或丧失,合并感染后,足部溃烂、坏死、创面经久不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糖尿病足的发生往往具有以下几个高危因素:糖尿病病程大于 5 年;长期血糖控制差;足的卫生保健差,穿的鞋袜不合适;有缺血性血管病变的症状,如:间隙性跛行,足发凉,局部血液循环差;存在神经病变的症状,足部麻木,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嗜酒、经济条件差,拒绝治疗;没有接受过糖尿病知识的系统教育,对疾病不重视。本病患者正是集上述多种高危因素于一身,故而出现一系列足部症状。

  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进行糖尿病足部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观念,同时先后给予罗氏芬、去甲万古霉素、泰能、青霉素联合左克、大扶康等静滴抗感染,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另予每日双足换药,局部清创、消炎,速尿利尿消肿,人体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创面愈合。配合益气养阴、补益肝脾肾的中药自拟方辨证施治,药如: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山药、山茱萸、首乌、菟丝子、苁蓉、锁阳、淮牛膝、杜仲、卫茅、丹参、葛根、金樱子、玉米须、薏仁根、车前子、牵牛子、汉防己、虎杖、桑白皮。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病患者而言必不可少。减少受伤和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预防足溃疡发生的根本措施,积极预防足创伤应从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与脚有关的事情做起。从洗脚水的合适温度、沐浴露的选择,到穿鞋、走路的宜忌,均应加以注意。尤其要强调:要细心护理足部皮肤,防止干燥、开裂,保持清洁;修剪趾甲不可过短,以免损伤皮肤;要避免光脚走路,不用热水泡脚;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可以是运动鞋、特制模型鞋、有加厚鞋垫或趾部加大、加长的鞋;要避免穿过紧、前面开口或露出脚趾的鞋及高跟鞋;袜子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流,应选择吸湿性好、对皮肤无刺激的光滑柔软的棉质袜。

  中医注重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中西医配合治疗可以弥补西医在糖尿病足治疗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控制好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上,中药内服、外敷能有效减轻患肢麻木、疼痛感,促进患者溃疡创面的愈合,大大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经过35天治疗,患者一侧下肢水肿完全消退,另一侧水肿明显改善。双脚疮面干燥,新鲜肉芽生长中,渗出少,脚趾皮色正常。出院后门诊换药,约二周后创面完全愈合,但仍感觉迟钝,麻木不仁。遂予中药熏洗,活血通络,药如乳香、没药、路路通、红花、艾叶等。

  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它可“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运用蒸汽的渗透作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发挥药物及物理温热的共同作用而起效。方中路路通、红花、艾叶活血通络,舒筋止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托毒,舒经散寒;诸药配伍,可达到活血祛瘀、散寒通滞之功效。

  三月后随访,下肢无水肿,麻木不仁改善,足部冷痛减轻,夜寐安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反复溃破、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和精神折磨。中医药治疗有极强的灵活性和个体针对性,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等方法,能够很好的防治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发表者:陆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糖尿病专科


来源:好大夫在线

分享到:
5

扫描关注更多信息

CCMTV私人医生
微信公众号